English |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Content

科研成果及动态

    科研成果及动态

    我院邱旭春研究员在Antioxidants上发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15:07

    近日,我院邱旭春研究员的研究成果“Impacts of Cetylpyridinium Chloride on the Survival, Development, Behavior, and Oxidative Stress of Early Life Stage of Zebrafish (Danio rerio)”正式发表在毒理学领域TOP学术期刊《Antioxidants》(SCI收录,IF = 6.312,中科院JCR 1区)。该论文以江苏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研究院教师邱旭春为第一作者,陈堃为通讯作者。

    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C21H38CIN),一种阳离子季铵盐表面活性剂,被广泛用作药物和个人护理产品(PPCPs)的抗菌成分,特别是在牙膏和漱口水等口腔产品中。此外,CPC还被用作公共卫生领域(如游泳池)的消毒剂,食品加工中的微生物抑制剂,以及石油工业中的离子液体成分。由于其广泛的用途,大量的CPC可以进入污水处理厂或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然而,人们对于CPC对鱼类毒性效应及其不利影响仍知之甚少、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论文考察了CPC暴露(04404001200 μg/L)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存、发育、行为和氧化应激的响应。结果表明,浓度为4001200 μg/LCPC暴露表现出显著的致死效应,其120 h-EC50值为175.9 μg/L。此外,亚致死浓度CPC暴露可显著降低了胚胎(48 hpf)和 幼虫(72 hpf)的心率。在120 hpf时,CPC暴露对幼鱼的运动活性呈现出双重影响(400 μg/L时下降,在440 μg/L时增加),并且在400 μg/L时显著提高其体内活性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水平。相关分析表明CPC诱导的氧化应激可能在介导其对斑马鱼仔鱼的心脏毒性和行为毒性中起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评估CPC对水生生物的生态风险,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对水生物种毒性作用的毒性效应和分子机制。



    地址:镇江市学府路301号江苏大学本部 电话: +86-511-88790955 邮箱:ddl@ujs.edu.cn